1953年国庆节前夕的时候,一名在福建省永定县牛牯扑村的农民陈添裕收到了一封专电,内容很简单就七个字:“请你来北京观礼”!但这个邀请的人却不简单,他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
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什么毛主席会给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写信,而且还邀请他去北京观礼?
因为观礼就是要上天安门的,能上天安门观礼的人寥寥无几,毕竟这属于最高的荣誉之一。而观礼人员也是经过层层筛选、再三讨论最后才能确定下来的,只有各方面都合适,才能拿到邀请函。
而且,邀请函一般毛主席是不会过问的,而这一次他却亲自邀请一名农民参加观礼,这其中的分量相信大家也很清楚。毛主席和农民陈添裕之间一定有着很深的渊源。
帮助主席脱离险境的农民——陈添裕
1929年7月的时候,毛主席来到闽西指导工作,当时不小心患上了疟(nüè)疾,为了方便养病,主席只好躲在一处大山里。虽然当地的党组织对毛主席生病的消息进行了严格保密,但是毛主席是个闲不住的人,因为他经常会去指导革命工作,却没想到因此会引来危险。
毛主席的举动很快就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那人为了邀功就将主席的事情告知了国民党,就这样国民党派出了大量的民团兵针对毛主席隐居的地方进行“围剿”,后来因为害怕毛主席会逃跑,他们甚至不惜选择放火烧山永绝后患!
好巧不巧,这个时候保卫人员正准备安排转移的时候,毛主席却出了状况,他的疟疾发作了,这个病会让他浑身冒冷汗,虽然头脑还算清醒,但身上却使不出一点力气。此时,毛主席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更别提如何转移的事情了。
就在敌人越来越近的危难之际,一名叫做陈添裕的农民站了出来,他冒死背着高大的毛主席爬了三座山,这些才逃过了一劫,因此也救了毛主席一命。后来,毛主席还给陈添裕写了一张字条,并且还交代他:“等到革命成功的时候,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你一定要记得来找我哈!”
可是,接到毛主席的邀请之后,他为什么最后没有去赴约呢?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毛主席和陈添裕的故事,让我们回到红四军“七大”的时候讲起:
1929年6月,红四军“七大”在福建龙岩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毛泽东坚持自己的正确思想主张,可是却有不少的同志不赞同他的思想,因此红四军前委书记就和毛泽东无缘了。而这对于自信的他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红四军。
正巧那个时候闽西即将召开第一次“闽西特委代表大会”,时任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就邀请毛主席到闽西指导工作。那时心情不好的主席正想找个地方散心,因此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邓子恢的请求。
就这样,毛主席带着已有三个月的夫人贺子珍到了上杭蛟洋来指导闽西当地农民的土地革命工作,在这里毛主席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作出了不错的成绩,他在闽西成功召开了“中共闽西一大”,因此也让当地的革命根据地走向更好的发展。
虽然,现在毛泽东已经不是红四军前委书记了,但依旧无法抹去他“朱毛红军”领导人之一的身份,因此在外的主席压根就无法以真名示人,如果不小心被国民党的人发现了,那一定又会引起一场暴动,到时候对他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毛主席在外的时候就化名为“杨子任”,不过有趣的是当地的人听错了,将“杨子任”听成了“杨主任”。这样将错就错也好,就这样村民们都会叫毛主席这两个名字。在闽西一大召开之后毛泽东决定去永定县指导革命工作。
毛泽东到了永定县后,就居住到了永定县石岭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张茂皇家中,当时不幸的是毛主席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生了一种名叫疟(nüè)疾的病, 在当地这种病的死亡率是极高的,鲜少有人能够存活下来。
这种病每隔两天就会发作,发作的主要特征就是身体忽冷忽热、发高烧、流冷汗,极其的难受。在发现主席生病后,乡委的领导立即就请来大夫给他看病,可是大夫们看后都说这病治不了。慢慢地毛主席生病的消息不知道是被谁传出去了,大家都议论纷纷。
“毛泽东同志已经病重”的消息被大家越传越离谱,到最后直接就变成了人已经不在了。当时,这可属于爆炸性的新闻,就连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都收到了消息,因此他还特地写了一封信交给共产国际。
眼看着谣言越传越激烈,明明是假的现如今却真假难辨了,因此闽西当地的政委见状觉得此地已经不安全了,不适合毛泽东继续待下去。经过一番商量他们决定将毛泽东转移到适合养病的地方,很快他们就想到了一个去处:永定金丰大山天子岽牛牯扑村。
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这里的环境比较好,适合养病的人居住,特别是像毛泽东这种急需静养的。其次,是因为这里的山林草木居多,如果不小心被发现了也可以找到隐蔽的地方摆脱追击。
牛牯扑村的村民十分的敬仰红军,因此当地许多的人都加入了“农民赤卫队”,其中就有本文的主人公——陈添裕。那个时候陈添裕还是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因为他对当地地形比较熟悉的原因,组织就将毛泽东安排在了他家。
陈添裕的家里属于那种两层土楼,据说还是他祖上留下来的房子,就这样他空出前面的房子给毛主席居住,主席在这居住的时间里,陈添裕时常会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拿出来给毛泽东吃。
因此他知道这个人是组织安排保护的人,一定是很重要的人物,自己一定要将他照顾好才好给组织交代。不过,就在四天后又出现了新的状况,敌人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在毛主席居住地附近频繁地活动。
很显然这个地方已经不能再呆了,绝大部分可能已经不安全了。因为陈添裕对这附近的地形比较熟悉,所以大家都先问他的意见,他建议将毛主席转移到五公里以外的天子崠(dòng)山里。
因为天子崠那里属于深山,而且又隐蔽,一时半会想发现那个地方还是有些难度的。就这样,毛主席又转移到了天子崠的青山下。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因为这个地方没有房子住不了人,主席应该住在哪里呢?这个时候正处于七八月份炎炎夏日,陈添裕他们决定自己搭建一栋房子。
就这样,一座竹房子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他们为了能够让毛主席安心养病,地方领导们特地给他送来了许多的书籍、报刊还有一张办公桌,方便他写一些东西。看到这些东西的毛泽东非常的高兴,因此他决定给这个地方取一个名字。
于是,他找到了一块一尺多的杉木板,在上面写下了“饶丰书房”四个大字。毛泽东在这个地方住了28天,在这28天的时间里陈添裕每天都会从五公里外的家中赶到这里,给毛主席带一些生活用品以及营养品。
这里的村民都知道毛主席的身份特殊,因此都极力帮忙隐瞒他的踪迹,但总有人会出来“搞破坏”。主席的病虽然没有彻底好,但是并不影响下床行走,再加上主席是一个闲不住人的人,因此他一有时间就会到处串门做调查和研究。
这下可就让坏人钻到空子了,当地有一个叫做张克识的地主,他是最不欢迎红军来的人。毕竟,因为红军的土地改革政策让他损失了不少的良田,所以他对红军是真的喜欢不上来。但是,他是一个“识时务者”的人,在知道自己不是红军的对手因此在外人面前他是拥护红军的,大家根本不知道在他的心中如此痛恨红军。
一天早上,张克识遇到了化名为“杨子任”的毛主席和永定农民赤卫队队长卢其中,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什么。但是,毛主席因为曾经听过革命者说张克识是个“识大体”的地主,所以主席对于他并没有提防,甚至还跟张克识宣扬起了革命的道理。
这下可不得了,感觉主席就像是送上门的“猎物”一样。要知道,此时对面站着的可不是什么“拥护红军”的好人,而是善于伪装、心胸狭隘的人。毛主席这边讲都得很起劲,可是对面的人已经无心听了。
张克识的表面上听得非常认真,就像虚心听教一样。事实上,他的心里升起了一股邪恶的想法:“这个所谓的‘杨先生’看起来器宇不凡,一看身份就不简单,而且卢其中还亲自给他当侍卫,不难看出来他应该是一个共产党的大官,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将此事报告给(国民党反动)政府····”
光是想想张克识就已经心花怒放了,这可是难得的一个机会,没想到自己“报仇”的时候这么快就到了。想到这里,张克识假装想起什么似的跟毛主席说道:“我家里还有些事,今天就到这里吧,过几天我再来听杨先生的教导。”之后,张克识就心事重重地离开了,他去做什么相信不用多说,大家也都猜得到的。
不过,张克识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他害怕被人发现自己去打报告。因此他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特地在家里一直待到了下午才出门,在此之前他确认没人注意自己后,他立马就来到了本县伪团总林蔚民处,将“杨先生”的事情事无巨细地说了一个遍。
林蔚民听后有些惊讶,他没有想到心心念念的“猎物”就在自己的地盘上,但是为了避免空欢喜一场,他向张克识打听了“杨子任”的口音以及相貌后,根据推断他确定此人就是毛泽东本人,如果能够捉到他的话那岂不是大功一件。
于是,林蔚民立马叫来了下洋乡民团头的胡道南一起商量抓捕计划。在讨论的过程中林蔚民和胡道南一致认为,如果对方真的是毛泽东的话,那边身边的警卫一定只多不少,单单就凭他们手下这点兵力抓毛泽东成功率不高,因此他们现在必须在兵力上下功夫,想办法凑多点人。
有了方向就好办了,林蔚民和胡道南二人商议来商议去还是决定去广东大埔,在那里找到伪大埔县长梁若谷告知此事。之后,借助梁若谷的兵力前去抓拿“杨子任”,归根结底也算是有功劳的。
就这样,第二天他们就一起找到了梁若谷,并告知了此事。梁若谷在听完林蔚民二人说完后,觉得此事非常的重要,此次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梁若谷让林蔚民想尽办法将附近乡的民团全部调动起来,配合自己麾下的保安团一同这次的行动。
为了这次计划可以进行得“万无一失”,他们将行动时间推迟在9月17日那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天刚刚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闽西客家人很少会出门,即便有也是少数不成气候。最关键的是,他们觉得毛泽东身边的警卫人员在过节的时候会放松警惕,所以那天就是他们实施计划的最佳时间。
9月17日这天很快就到了,这天伪团林蔚民和胡道南一共集结了600多人,为了将“杨子任”的后路断掉他们决定兵分两路,朝着毛主席的住处缓缓挺进。那时,主席身边的警卫委员全部加起来只有100人左右,这些人有一部分在山外活动,真正在毛泽东身边是实际上只有50人左右。
敌人因为不知道主席的在山中的具体位置,于是便放火烧了卢其中的房子,之后又“不小心”将他的老婆放走了,这不带路的人这就来了。因为敌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刚来的赤卫队也有些撑不住了,但是因为心中的信念他们将敌人一次次地打退。
他们见自己的攻势对他们不奏效,便放了一把火准备烧山,让他们命丧火海。经过这次敌人安分了下来,但是组织也知道这个地方已经不安全了,必须立刻转移。说干就干,警卫队负责帮助他们转移争取时间,陈添裕和其他几名队员负责带领“杨子任”转移。
当他们急匆匆地来到“饶丰书房”后,却发现毛泽东身上裹着几床棉被,这可不得了今天是主席病发的日子。本就艰难地转移行动,因为怀孕6个月的贺子珍更艰难了,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决定“兵分两路”。
陈添裕和四名青年用担架抬着主席转移,而贺子珍则由另外几个同志负责,最后大家在雨顶棚那里会合。但是,从住处到雨顶棚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山路,并且这些山路一点都不好走,再加上还有一个病患,因此他们走得很慢。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小部分的敌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正在追赶他们。陈添裕看见了一个山洞,立马就带着毛主席钻了进去很快就摆脱了敌人的追捕。他们继续向面对的前进,不到一会他们就走到了一个叫做“杨婆寨”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一段非常陡峭的山路,担架并不好过去。因此陈添裕决定将毛泽东背过去,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安全又保险,因为当时的情况比较紧急陈添裕不管主席的推辞,直接就背起毛主席快速的跑起来。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陈添裕和毛泽东一样是个一米八的大高个,赶山路本来就是一件很消耗体力的事情,更别说身上还有一个成年男人了。不一会儿,陈添裕就大汗淋漓了,此时他背上的毛泽东说话了:“好了,现在已经安全了,你把我放下来吧!”
陈添裕没有理会主席的话继续跑,后来跑到脚上的鞋子都掉了,但是他没有时间去捡,当时又刚刚好是阴雨天气,他的脚下都是荆棘。即便是这样他依旧没有停下脚步,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保护‘杨先生’是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即便我累死也一定要将先生带到安全的地方!”
就这样,他背着“杨子任”继续往前跑,跑着跑着他另一只鞋子也跑掉了,但这些因素都没能让他停下脚步。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陈添裕就这样背着毛主席翻越了三座大山,差不多行驶了十公里的山路。
当他们达到目的地的时候,陈添裕已经累得不行了,他倒头就睡着了。此时他的双脚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口,但他已经没有精力处理了。雨棚里的同志见状将陈添裕抬进屋里,抬起他的脚一看,屋内包括毛主席在内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他脚底的刺需要缝衣服的大头针才能挑出来,而且不止一根,看着就很痛的感觉,大伙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背着“杨子任”跑了那么久的。此时的主席只说了一句话:“多亏了陈添裕同志啊!”
过了一段时间,陈添裕从睡梦中醒来,他脚上的伤口已经包扎好了。这时,主席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他们已经准备要走了,刚刚他在用小本子记录帮助过自己的村民。听到陈添裕醒了后,他立马走进了房间打量着陈添裕,随后和他握了握手,说道:“陈添裕同志真的谢谢你啊,我们要走了。”
说完,他在小本子上写了一行字撕下来,交到了陈添裕的手中说道:“等到革命成功的时候,你一定要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一定要来找我!”因为陈添裕没有读过书的原因,他并不知道这张字条上写的是什么,于是只好将字条小心翼翼地保管着。
12月28日,毛泽东参加了在上杭县召开的第9次代表大会,也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经过上 次会议大家再次见到毛泽东都发现他清瘦了许多,但是他眼中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虽然大家不知道过去几个月里,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但在此次会议上,他的想法终于被同志们认可了,而他也重新担任了红四军前委书记。
而陈添裕这边直到两年后才知道“杨子任”的真实身份,还是一名同志告诉他:“当年你救的那位‘杨先生’是毛泽东,就在前不久担任江西瑞金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了。”
24年后的再次“相见”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陈添裕虽然一直记得毛主席,但是他觉得对方是做大事的人,不一定会记得自己,因此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更没有想过自己会进京。
1953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建省省长的张鼎丞收到了北京毛主席发来的电报,要他寻找当年帮助过自己的陈添裕,如果找到之后就邀请他来北京参加观礼。不过,当工作人员找到陈添裕的时候,他却开心不起来了。
因为他之前没有重视自己的身体,认为小病拖一拖就会好的,可是没想到小病拖成了大病,他不幸患上了肺结核。在当年那个时候,肺结核属于不治之症,而陈添裕的肺结核已经到了晚期,不适合远行。但是,陈添裕又不想拒绝毛主席的邀请,因此他叫来自己的堂弟让他代替自己去北京观礼。
1953年10月1日,晚上的时候毛主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酒会,宴请来自国内外的各位嘉宾,并且一一给他们敬酒。当毛主席走到“陈添裕”的位置时,他淡淡地看了一眼桌子上“陈添裕”的名牌,突然笑了。
毛主席笑着摇摇头对比自己矮很多的“陈添裕”说道:“你肯定不是陈添裕,那个背着我爬了三座山的陈添裕个子和我差不多高,要是24年前是你背我的话,我的脚一定会拖到地上去。但是我记得当年我的脚并没有在地上!”
陈添裕的堂弟没有想到过了这么久的事情主席还记得这么清楚,而又想起了临行前陈添裕千叮咛万嘱咐,不让自己说关于他的病情,怕给毛主席添麻烦。因此他只能说:“我哥是陈添裕,但是他已经有事来不了了,所以托付我来北京向主席问好!”
毛主席听后走了过去,握住他的手说道:“当年在牛牯扑治病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我一直记着你们,并且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们,共和国也绝对不会忘记你们的!”有恩必报一直是毛泽东的行事作风,无关身份,因此身为普通农民的陈添裕也会被主席记挂了这么多年!
1954年,陈添裕最终因为肺结核离开了,而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去北京见毛主席!
